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双减”政策下,是否还有学科培训机构违规操作?8月8日,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近期检查校外培训机构发现问题的通报》,北京市6家校外培训机构和1名个人因为违规组织开展学科培训,被北京市教委通报。
 
 
《通报》显示,龚某钠,在平谷区迎宾街1号院22号楼华联咖啡店,无办学资质擅自组织学科培训。北京市教委指出,针对上述机构和个人,相关执法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据此,有舆论分析,个人向学生提供“家教”培训,也将被严查,只有堵住所有学科类培训的漏洞,才能保证“补课公平”。
 
在笔者看来,彻底禁止住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的学科类培训,是不现实的。追求“补课公平”也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家长、学生选择补课,说到底是差异化选择,不属于教育公平范畴。推进教育公平,不在于禁止所有校外补课,而在于以新的公平理念,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包括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做到所有学校“公(办)民(办)”一视同仁获得一致的生均经费拨款,给所有孩子平等的同城入学机会,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把职业教育办成平等的类型教育;等等。
 
此前,网络还爆出有网友在教育局网站留言建议“立法禁止教师给自己的子女补课”,这一建议,就有追求绝对公平的意味。其荒谬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沿着这样的逻辑,就不只是禁止教师给自己的子女补课,而应该是把孩子出生之后就交到一个公共机构进行集中抚养、教育,否则如果父母有高学历,是硕士、博士,不也可给孩子补课吗?怎么做到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完全一致呢?
 
抓“补课公平”,会让治理校外培训机构陷入两难困境:严禁学科培训机构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开展学科培训,没有其他有力的疏导家长培训需求的措施,学科培训就会转到地下,家长请私教盛行。而很显然,打击转入家庭、地下的家教,是比治理公开的培训更难的事。
 
北京这起个人违规组织学科培训被查,并不意味着对上门家教的处理也可参照这种方式。因为这是在公开场合举行的培训(场地从培训机构转到咖啡厅),是很容易被检举、查处的,其性质就是违规组织“一对一”培训。但在学生家里开展的家教,却更具隐蔽性,即便明确上门家教也是违规的,但很难取证、查处。
 
对于公开的、成规模的家教模式,监管部门要进行查处不难。未来,作为大学生勤工助学重要内容的大学生上门家教,也可能被取消。但是,对于家庭自主聘请家教,却很难查处,如家庭请亲朋好友辅导孩子,或者家庭间合作进行自助式家教;再就是家庭通过家政公司聘用高端保姆,要求保姆有高学历,可以陪伴孩子学习,这是很难查处的。
 
要查处这类家教,就可能需要发动邻居进行举报,监管部门要踹居民的门进行查处了。而如果治理走到这一步,那无疑是治理的失败。非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家庭的焦虑,反而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激化矛盾。
 
必须明确指出,家长选择送孩子补课,这属于差异化教育选择,不存在所谓的“补课公平”一说。推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学校和社区的作为,如果能办好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长都不再有培训的需求,也就推进了教育公平,给每个孩子平等的成才环境。
 
我国之前存在的校外培训热,就源于教育公平没有做到位。包括义务教育没有做到优质均衡发展,还有办学质量较差的薄弱校,家长无法送孩子去优质校,就送孩子去校外培训班;学校教育并没有做到过程公平,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给学生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跟不上”或者“吃不饱”的学生,都会选择校外培训;在为学生减负过程中,片面强调“校内减负”,不履行教育职责,把学生推给校外培训机构;采取普职分流的方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却人为地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于普通教育一等的教育,歧视职业教育、歧视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导致普职分流成事实上的普职分层,与各类教育平等发展,构建健康教育生态的教育发展目标,渐行渐远……
 
这是政府部门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时,应该着力推进的教育公平,即从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强调学校教育履行更多教育职责、个性化办学,来推进教育公平。与之对应,家长对校外补课的需求就会大幅减少。补课需求说到底是市场需求,它是教育不公平滋生的现象(标),而非教育不公平本身(本)。
 
事实上,“双减”意见也没有要求关停所有学科培训机构,实现“零学科”培训,而只是禁止学科培训机构进行资本化运作,不得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开展学科培训,也就是说,治理的目标,是希望学科培训回到应该有的差异化选择定位上。
 
而在笔者看来,如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实现了“零择校”;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实现“零歧视”;再在寒暑假由学校与社区开展高质量的假期托管服务,就是允许培训机构在寒暑假开展培训,家长对培训的需求也可能是“零需求”。这才是应该有的治理逻辑。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