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5年高招调 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生源危机”仍然是这份报告的核心词。其实,“生源危机”这个提法并不新鲜,中国教育在线往年的分析显示,生源减少是造成生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今年的调查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的高考报考人数比上一年增加27万,是自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生源回升了,但是报告显示高校的生存危机并未缓解,反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青年报6月3日)
生源危机与生源数量有一定关系——生源减少,学校的招生会更加困难,但从本质说,目前我国高校遭遇的生源危机,是教育质量危机,在报考人数还远超录取计划的背景下,有的高校在录取时招不满,甚至遭遇零投档,就反映出这些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已被抛弃,即便生源数再增加,这些学校的招生也不可能回暖。
过去五年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在持续下降,2013年达到最低点,报考人数为912万,录取数694万,录取率达到76%,这是近年来最高的录率,很多舆论都在谈生源危机,而从招录情况看,每年还有25%左右,至少200万的学生考不上大学,按理,学校招生不至于陷入困境,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考生觉得读这些高校没有什么价值。
在我国高考中,近年来存在三种放弃现象,一是高考之前放弃,大约10%的学生放弃高考,约100万,就是不上考场放弃高考;二是高考之后填志愿时放弃,具体表现为没上一本线,放弃填二本志愿,没上本科线,放弃填高职高专志愿,还有是在某一批次,放弃填某些学校志愿,直接结果就是有的高校很少或没有学生填报;三是高考录取后放弃报到,大约超过50万人,这是因为学生对学校或专业不满,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复读。
对于以上三方面放弃,我国高校必须分析根源,寻找对策。总体看来,放弃高考是因对国内高考制度不满(或不适应),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回报不满,在放弃国内高考的学生中,有20%左右选择出国留学;放弃填志愿,是因没有进入理想的批次,以及对某些高校不感兴趣;放弃录取,是因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不合理,学生对学校没有充分的选择,学生由于志愿填报失误,被录取进自己不愿意去的学校或专业,每年大有人在,这些学生有的就放弃报到。
这些问题,不是靠生源数增加就能解决的,而需要招录制度的改革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我国高考录取应该取消分批次录取,不能人为制造高校的三六九等,在目前按批次录取的规则之下,高职高专被放在最后批次录取,很容易被视为最差的学校,学生不愿意填报,融合批次,会逐渐消除学校的等级身份。去年颁布的国家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提出要取消高考录取批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改革。上海已宣布从2016年取消一本、二本,希望这一改革在各地高考中加快推进。
其次,高考录取,应积极探索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学生多次选择,学校多次录取。目前的集中录取制度,对学生和学校,都有很大局限,学生只能拿到一所学校录取通知书,而不能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学校只能一次集中招生,如果学生录取放弃报到,学校也不可能再次录取。这就在我国出现一个令人尴尬的情况:有学校招生未满额,有学生在国内求学不得,选择到国外读书,却是垃圾留学,还有的则花大笔学费在国内读野鸡大学。如果开放录取,会让学生和学校摆脱计划约束,也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再次,高校应从重视学校的规模发展,转向重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在高等教育快速大众化过程中,我国一批高校急功近利,做大学校规模而忽视学校的特色,比较典型的是跟风举办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学校回报給学生的是一纸没有多大含金量的文凭,这种学历导向的办学模式,在学历供給还不充足时,可以浑水摸鱼,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提高,学历不再值钱时,受教育者就会关注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那些办学没有特色的高校,就可能走向破产关门。
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后,学校的身份等级会逐渐消除,受教育者会更关心学校的质量和特色。据报道,有的地方融合二本、三本,专一、专二后,有的院校招生还是很困难,这就说明,学校已不能靠身份和学历支撑发展,而必须以质量和特色吸引生源。
而要让学校办学办成特色,就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能自主设置专业、自主设置课程,开展有特色的教育。如果学校面对危机,却不能自主灵活应对,等待学校的,就只有关门了。为此,这需要政府部门为学校松绑,給学校创设自由竞争的环境,在自由竞争中,那些没有特色的学校也会被淘汰,但在淘汰过程中,会收获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正确认识我国高校面临的生源危机的实质,才能正确应对危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