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英语外教真的会“教书”吗?他们在华工作有资质吗?如果出现问题谁来监管?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无任何英语教学经历、无工作签证、口语能力一般的境外人士也在当“外教”,甚至还有个别外国人打着“外教”的名义,实为“找女朋友”。(北京晚报424日)

 

对于聘请“外教”,我国的规定不可谓不严——有聘请外教资质的机构,方可聘请外教;要用劳务合同,办理外国人工作签证、外国专家证;每年都必须重新办理;离开原单位到新单位,必须重新办理。如果能严格执行规定,不具资质的机构不可随意聘请外教,所有外教,都需进行资质审查,可在现实中,不具资质的机构聘请“外教”,所聘“外教”没有外国专家证,或者专家证早已过期多年的问题,十分严重。

近年来,“外教”频频惹出事端,诸如性侵、性骚扰学生,家长投诉教育质量低等,已经引起社会对“外教”质量的担忧,可是,对于“外教”乱象的治理,却缺乏有效措施。舆论普遍呼吁有关方面要加大对“外教”专家资格审查的力度,这当然是治理措施之一,但还是无法避免假、黑“外教”漏网。在笔者看来,“黑外教”和教育的“伪国际化”是一体的,社会存在的盲目的“外教崇拜”,是“黑外教”生存的沃土。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如果某个从事国际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为招揽生源,想以“外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形象,就有可能违规聘请没有工作签证,只是来华学习、旅游的外籍人士做“外教”,对于这些“外教”,有关部门很难逐一排查。另外,如果某一机构专门做“外教”生意,为外籍人士编造假的工作经历,运作其与某机构签订假的劳动合同,骗取工作签证,办理外国专家证,这看上去完全符合规定,可是,外籍人士的经历、资质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后一种现象,可以通过严格审查,加以防患,而前一种现象,则要凭教育机构的自觉,以及受教育者维护自身权利,加以治理了。我国教育机构为何会聘没有资质的“假外教”,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外教崇拜”。在不少教育消费者眼里,教育机构能聘请外籍教师,是有实力和水平的象征,因此,这些教育消费者往往仅凭教师外表,来判断学校的“外教”实力,轻易相信“外教”的能力,而根本没有想到要去核查外教有无外国专家证。

盲目的“外教崇拜”,给一些素质不高,甚至在本国劣迹斑斑,难以谋生的外籍人士,混入我国教育机构,摇身一变成“外教”,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由于急于想以“外教”树立教育机构的形象,有的教育机构对“外教”已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或者说,这些机构明知对方没有资质、不具备教学能力,却看重其外籍身份,洋人面孔。他们要的不是真实的“外教”,而是装点的门面。对于这些机构来说,如果要聘请有资质的外国专家,一是不具备条件,二是可能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因此,就以聘假外教替代。

有意思的是,当“外教”的低劣水平、行为被质疑、曝光之后,教育机构还会装出一副无辜样:自己被“假外教”骗了。假如学校真重视外教的教育能力,不要说看其经历、资质,只需让其给学生上一堂课就可以了——不要以为会说英语,就能教好英语,就如中国人都会说汉语,可能说汉语,与能教语文是不同的两回事一样。

消除“外教崇拜”,才能铲除“黑外教”滋生的土壤。对于教育的国际化,我国的办学者、教育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是能说外语就是国际化人才,也不是引进国外教材、课程,就是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在于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国际视野,国际化教育在于给学生个性、多元的选择。不从根本上追求办学的国际化,而只是在外形上打造所谓的国际化,这是“伪国际化”,与“黑外教”是紧密一体的,这无益于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只是我国功利教育的又一现实写照。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