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预计今秋开学正式进入学校课堂,开展大规模新课程实验。北京市通州、大兴全区以及海淀、丰台部分学校将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在研发高中传统文化教材的同时,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小组已开展另一重点子课题研究——“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研究”,首次涉及到高考改革中传统文化新考点这一敏感话题,令人格外关注。(北京晚报331日)

     对于高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舆论普遍表示赞成,而对于在高考中,将传统文化作为“考点”纳入,却面临很大争议,大家担心,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也会把传统文化教学变为新的应试。

    这其实是推进包括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教育,面临的尴尬。如果不纳入高考,则面临被边缘化,就是编了教材、开了课程,可在学校里却不被老师、学生和家长重视;而如果纳入高考,则面临应试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老师和学生关注的不是什么“消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而是怎样考出高的分数。

    据报道,该课题研究小组表示,正在“研究如何通过答题来展现自己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综合素养,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眼界和胸怀”,笔者想告诉研究者的是,这把考试的功能“理想化”了,如果考题能充分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早就得到化解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严峻事实是,所有科目的教学都应试化,学文的并没有人文情怀,学理的也不具备科学精神,学生的素养,不是通过增加一门科目就能解决的。

    问题出在“教招考”一体化的考试、招生、教学格局上。在教招考一体化的环境中,不考的科目,就不教、不学,考的科目,就强化训练,应对考试。如果这一局面不改,基础教育的学科改革(增加学科)、教材改革(改编教材)、课程改革(调整课程),都难以起到多大效果,每一次轰轰烈烈的改革,都有可能以增加学生负担、加重考试焦虑而收场。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有一种评价方式,是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作为参考。但在教招考一体的考试录取制度之下,综合素质将很难派上录取的用场——学校只看高考考试科目的成绩,进而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方面内容,传统文化教育也就可能只是走形式。

    只有打破教招考一体化格局,才能让中学获得自主教学的空间。这就必须推进招考分离,实行大学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果招考分离,中学将按照本身的办学定位,对学生进行教学,学校可以开设出上百门甚至几百门各类课程,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自编教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升学时,用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必修课加选修科目)去申请,大学结合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如此,所有科目在中学的地位一样,学生会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在科目教学中,老师关注的不是学生在未来的高考升学中究竟考多少分,而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这才是让所有教育得到回归的根本办法。不仅传统文化教育如此,对学生十分重要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才能获得真正的重视。体育教学亦然,学校会推出各类体育项目运动队、俱乐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在运动队中得到锻炼成长,而不像现在,体育不纳入高考,不被重视,体育课时间被挤占,体育纳入高考,就变为应试体育。

    要么被边缘、要么被应试,基础教育教改中已有太多这样的教训。我们不能再在这两极中纠结,而必须直面高考升学制度的弊端。不推进招考分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我国的基础教育就不能走出应试教育,这是所有关注教育者必须形成的共识。    

0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