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5年,上海市户籍所有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少年都可在居住地登记入学;每名适龄学生只能报考2所民办小学或者3所民办初中。上海市教委4日上午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实施意见》,重申将继续推行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为原则,规范招生行为、优化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

    

    对此,有舆论认为,上海此举,会进一步推升“学区房”热——只要购房,即便不迁入户籍,也可在居住地入学。这样的担心,是很正常的,但是,必须意识到,居民有自由购房的权利,按居住地就近入学,而不是一定强调按户籍入学,是为了给居民便利,而不是人为制造入学的麻烦。

    

    推进就近入学,前提必须保障公民合法权利,而不是为防止择校热、以及按学区划片对口入学后的择学区热,而限制公民的合法权利。最近有的省市,正在酝酿出台政策,限制购房入住,甚至迁进户籍的居民子女,不得就近入学。这是一种不好的迹象。治理择校热或者择学区热,采取限制公民合法权利的做法,很难长久,而必须针对造成择校热、择学区热的根源——各校、各学区之间存在较大质量差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当然,上海为防止对“学区房”的炒作,也鼓励各区县参照静安区已经试点经验,即一个门牌号、一个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名学生入学。这一做法,有现实合理性,因为从道理上讲,一个居住户每年都有新生在学区内入学,不合常理,如果有二胎、二孩等情况,这足以给居住地教育部门说清。这种做法,防止有人买房入学之后,马上转手卖房,即使要卖,其发挥学区房的价值也要到5年之后了。

    

    这也只能局部打击炒“学区房”(避免学区房密集转手),因为有的学区房购买者,就是把5年上学作为一个“投资周期”的,买房入学并自住,等上完小学之后,再卖房,如果择校热还存在,房价定会飙升,这就既完成学业,又炒了房产。

    

    因此从长远看,还是要把缩小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异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上海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过程中,主要发挥市级财政对义务教育进行统筹的作用,起到明显的效果,大幅缩小了各区县的生均预算差距。希望能继续强化市级财政统筹的力度,按照相同的标准,投入建设各区县的义务教育学校,这样,可从源头上治理择校热,也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

0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