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国家旅游局21日称,目前中国出境游客已超过14万人,随着出境游不断升温,中国游客的举止和形象也受到高度关注。国家旅游局表示,目前没有监测到有关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报道。节日期间,虽因冰雪延误了多个航班,但游客更加理性,没有出现不文明行为。从部分出境领队反馈情况来看,游客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大为减少,游客文明程度有所提升。


旅客文明程度提升,这当然值得肯定,这也是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公司以及舆论加强文明宣传、教育,游客自身文明修养逐步提高的结果。但这并不表明,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就已经消除。据媒体报道,就在221日中午,在泰国普吉珊瑚岛,午饭过后游客们稍作休息,准备下午的旅程。一位中国游客忽然抱起年幼的女儿在旁边的树下拉尿,整个行为习以为常。(四川日报222日)

好一个“习以为常”,“内外有别”——在国内不觉得这是不文明,而出国就被人认为“不文明”了。其实,这些不文明现象,在哪里都是不文明——难道在国内就可随地小便?如果我国公民不树立这一基本认识,要根治不文明现象,十分困难。就是在国外“克制”自己保持文明,回到国内就显出“原形”,不会把国外的文明修养带来国内来。很多时候,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辩解,这是国外(境外)的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内地人,是“歧视”,然后引发国别、种族歧视之类的口水仗。在国内也是如此,只是讨论的话题,集中为地域歧视,最终让文明淹没在无聊的争吵中。这是一种群体的无意识。

文明是一种基本习惯,需要长期的养成。很难想象,一个从小没有接受文明礼仪教育的人,长大成人之后有文明的自觉习惯和修养;也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国内不讲文明,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不按秩序排队,到了国外,他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必然的结果是把不文明行为“习惯性”地从国内带到国外。

不少人指责这种不文明行为,是在丢中国人的脸,但其实,他并不能代表中国人,只是在丢个体的脸。文明教育,需要的正是针对个体,让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用集体概念来模糊个体的责任,反而会让个体责任意识缺位。——当在国内,没有了群体概念,“不丢中国人的脸”,他是不是就不在乎自己的行为了呢?

要每个公民有文明修养,首先需要每个成人家长以身作则,家长们要意识到,在公共场合给孩子把尿,让孩子随地大小便,这不但有损公共文明,而且,也对孩子是错误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孩子长大后,也会把这种做法传承下去。我国很多不文明行为,都是这样由大人传递给孩子,比如上车不排队、抢座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别人制止,还指责其多管闲事。家长希望孩子做一个文明的人,必须从自己做起。不给孩子做人教育的家长,是不称职、合格的。

事实上,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就是做人教育,但现在我国的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而在学校内,虽然学校也抓文明礼仪教育,但多停留在概念上,而且,校内多年的教育,还不如孩子跟着父母到外去旅游一次,如果一路上孩子所见都是随手扔垃圾,插队买票,乱穿马路,撕扯辱骂,那么,他也会逐渐学会“适者生存”。

另外,对于不文明行为,还要进行综合治理,去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信息表示,自2015年,中国将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制定并实施《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与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联动,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这是有必要的,关键在于能否落实。对此,可以通过对文明记录良好的旅游,奖励的方式,来倡导文明。据了解,浙江省旅游局在2015年浙江文明旅游工作中,将试水推进“长三角信用奖惩机制”,与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共同正面引导游客文明旅游。这些探索值得鼓励,以探索出治理不文明行为的有效办法,并形成长效机制。

0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