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敢怒敢言、敢作敢当,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公众视野里的印象。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又语出惊人:我发现很多理工科学生没有情感,连孝敬父母的情感都没有,这是很恐怖的。教育回归常态,就是让人回归人样。(钱江晚报37日)


作为人大代表,且是一所大学的校长,在发表观念时,必须有调查的事实做依据,不能为“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故作惊人之语。我国大学生,确实有不少缺乏感恩之情,因此很多大学都在开展感恩教育,可是,却没有资料显示,只有理工科学生没有情感,而文科学生就有情感。拿理工科学生没感情说事,确实会引起来更多的关注,媒体就以此做标题加以报道,但却除了制造“口水仗”之外,对解决问题并无益处——难道就针对理工科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而文科学生就不需要吗?

在笔者看来,我国学生,无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都在知识教育之外,缺乏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不能说理工科学生,就具有科学精神,文科学生就具有人文情怀——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只有学习科目的差别,而他们在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目标,都偏功利,在中学,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进入更好的大学,在大学,是为获得就业竞争能力。

把学生分理工科和文科对待,会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涉嫌对学生的学科歧视,这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有所好转,但还是会不时冒出来,比如有人称女生不适合理工科,还有人称文科无用等等,这都是不理性的带有歧视性的观念,如果这类观念,是由国外某个大学校长说出,定然会引来教师和学生的抗议。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就曾因在一次会议上提到,“女子在科学和数学领域成功的几率小于男子的原因是男女先天性别差异”而引起轩然大波,教职工的最后因此而被迫辞职。其实他说得还比较委婉,尽量使这一话题,在研究框架之下:我可能要提及男女先天不同的因素,尽管人们更愿意相信男女表现上的不同取决于社会因素,但是我觉得这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哈佛的教职工还是不买账。

郑校长称“我发现很多理工科学生没有情感,连孝敬父母的情感都没有”,这是十分直接了当地对理工科学生的歧视,这种言论才是真正“恐怖”的,但或许由于大学生对此不敏感(包括贵州大学学生在内),因此,这样的观念,可以引来眼球,却不会遭遇麻烦,因此屡试不爽。

二是用错误的方法,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情感问题、认识问题。我国基础教育,针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当前采取的措施是文理不分科,这就是典型的学科思路——认为理工科学生学了文科科目,就会增加人文情怀,文科学生学了理工科科目,就会增加科学素养,而忽视了一个共同问题,我国基础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学生学习高考科目的目的是应试,而非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只关注高考科目的学习,所以其他十分重要的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等,严重缺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应该改革评价体系,打破应试教育,给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自主空间,可解决问题,却绕开关键问题,从学科知识学习上入手。

郑校长为理工科学生缺乏情感,开出的药方是“艺术教育”,他说,“艺术教育是给人情感的教育”,这当然不错,可是,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教育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的教育,而且,这类教育,如果还是走知识化、技能化的教育路线,那么,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情感、认知,并没有多大益处。试问,我国学习艺术的艺考生,他们的艺术修养如何?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如何?再者,学生的情感教育,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如果父母在家里,都不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自主、自强、有责任心的人,那么,单靠学校教育,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想说的是,对于我国学生的问题,必须有客观的调查,同时必须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找准病根加以治理。作为人大代表,更应该有详细的调查数据,不能仅凭感觉,像学生的情感问题,应有一定的样本,分析全体学生,再对比分析不同学科学生,再分析他们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基于这种分析上的建言献策,才更有价值。

0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