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近日,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S的一份报告显示,受访留学生中,50%以上的留学计划受到疫情影响,其中,有66%的中国留学生受影响。在选择留学国家方面,随着欧洲国家疫情相对趋缓,欧洲国家的留学申请热度出现逆势上升。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发布的《2020年英国本科申请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申请英国大学本科的中国学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达2.4万人。除此之外,日本、韩国、新加坡乃至比利时、瑞士等国近年来越来越成为许多留学生的热门选择。截至2019年,日本外国留学生人数连续7年保持增长,达到31万人,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超过12万人,占比近40%,稳居榜首。

 

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出国留学变化,国内舆论并不一致,有舆论认为出国留学将由此降温,原来打算出国留学者将转而选择国内高校,也有舆论认为,基于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格局,出国留学需求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变化,只是出国留学目的国会受目的国的签证政策、移民政策而发生变化。目前看来,出国留学的变化趋势符合后一种舆论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网友对中国学生申请英国增多很不理解,嘲笑这些学生,说哭着喊着要回国的是他们,疫情一好转,马上就忘了当初这些国家是怎么对待留学生的也是他们。这些网友普遍期待出国留学热降温,甚至还有网友认为不出国留学是爱国,出国留学是不爱国。而这恰恰是不理性的。

 

客观而言,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也并不充分。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是希望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有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兴趣,而有的则是因为高考政策的原因,如没有大城市户籍不能在大城市完成高中学业参加国内高考,而选择读国际高中申请国外大学。在所有出国留学中,也不排除有盲目攀比,到国外混“洋文凭”的低端留学。而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出国留学,这是个体的选择权,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平民化、常态化,这表明中国学生的选择机会增多,教育开放程度提高。

 

把出国留学与是否爱国挂钩,早已是过时的论调。事实上,在全球化时代,拥有国际视野,已经是优秀人才的标配。与中国是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对应,我国也是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本国的学生出国留学,与他国的学生选择中国留学,这是积极的国际交往和合作。不能狭隘地关起门来办教育。

 

一些人还把出国留学,理解为想移民到国外生活,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153.3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而即便就是出国留学者学成之后留在国外发展,这也不能说就不爱国,这是他们的选择,同时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在今年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国内舆论对留学现象的复杂情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国外疫情蔓延期间,一些留学生想回国,在国内舆论场引发争议。在这种情况下,申请留学的人增加,舆论撕裂一点也不奇怪。必须厘清的是,从国外回国的留学生,与新申请出国的学生,并非同一批人,回国的留学生有不同情况,除了毕业回国之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学校进行在线教育同时为避疫情而选择回国,由此中断学业不想再留学的极少。而今年申请留学者,大多早已经做好留学准备,不会因疫情而改变留学规划。

 

申请英日等国的留学生增多,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出国留学的多元替代性选择。美国是我国留学生的第一大出国留学目的国,但由于中美冲突,美国取消了一小部分中国留学生的签证,这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留学目的国选择,在整体出国留学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当申请美国的学生减少,申请其他发达国家的学生也就会增多。这也提醒美国,需要重新审视对待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留学生签证政策,否则将会失去中国留学生市场。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后疫情时代,应该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的开放和国际合作,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国留学障碍,社会也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到出国留学。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