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资料图(东方IC)

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发布后,舆论一直发酵。从最初质疑这篇作文该不该得满分,发展到有自媒体“挖出”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主编作文指导书,参加作文讲座。质疑其既当阅卷大组组长,又出书、讲座违规,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甚至还有人公开发文指控陈建新老师与该满分作者之间存在利益交换,甚至言明为“师生关系”。

 

对此,据澎湃新闻报道,浙江省写作学会8月10日发布《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说明的核心内容有两点:

一是“省写作学会与《教学月刊》的这次合作,是由学会会员提议,会长赞同,然后再通知陈建新老师加入的。陈建新老师并非主导。有人质疑陈建新与杂志社有利益关系,纯属无稽之谈。而且,省写作学会与杂志社的合作,无涉金钱,都是纯粹的专业角度考虑,在合作互补中推进浙江省的语文、特别是作文教学。”

二是认为指控师生关系“就是诬陷”。“凡是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人都明白,该作文能落在陈建新手里,纯属偶然。整个阅卷打分过程完全符合程序规范。而要事先约定,暗通款曲,使一篇能从初评的39分到最后的满分,根据概率推演,只存在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不得不说,由公布满分作文引发的舆论,发酵至今,是非专业、非理性的结果。语文作文阅卷是专业事务,讨论分析这一问题,应该坚持专业立场;舆论当然有权监督影响、破坏高考公平的违规操作,但是不能上纲上线、恶意中伤,从专业事务讨论转变为人身攻击。这不利益理性讨论问题,于增进共识无益。

公布高考满分作文,是让高考更透明

浙江写作学会的声明,首先澄清了一件事,满分作文不是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自己发布的,而是作为学会的一项工作。

是否公布高考满分作文也是这次舆论争议的话题之一。在笔者看来,从信息公开角度出发,应该公布高考满分作文,只是公布高考满分作文,应该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在浙江写作学会发布声明后,浙江教育考试院有必要调查该学会的决定是否符合公布满分作文的规定和程序,是得到教育考试院的授权,还是直接布置参与高考阅卷的学会成员发布。

事实上,早在20年前,我国有不少省市就在语文阅卷过程中或者结束时,公布高考满分作文,这得到考生和家长的欢迎,也被认为是提高高考透明度的行动。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公布后,引发舆论关注,这名考生的高考总分不高却因这篇满分作文,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录取。

主动公布高考满分作文,是高考阅卷组接受社会监督。但公布不是任何阅卷组成员都可以,而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这就好比政府部门进行信息公开,需要由组织进行,而不能由工作人员自行公布。

公布高考满分作文,势必会引发舆论关注,有不同意见也十分正常。但是,舆论关注需要就作文本身进行。如果舆论讨论超出专业范畴,变为对阅卷人员的人身攻击、侮辱,这就变调了。面对这种变调的舆论,各地教育考试院就可能不再公布满分作文。满分作文不公布,舆论消停了,可高考是变得更透明,还是更不透明呢?

阅卷组组长怎可“一手操作”篡改分数?

舆论之所以发酵,还有一些自媒体把阅卷组组长的权力不断夸大,似乎组长大人可以把一篇作文交给所有阅卷者,命令只要发现这篇文章就给满分一样。

其实,对于这篇满分作文,阅卷组在发布时就已经交代,两名阅卷老师一人给39分,一人给55分,因为分差较大,再由第三人评分55分,最终作文审查组评分满分。而且,作文审查组不是组长一个人,而是由多人组成。给满分是符合规定的。

很显然,只要有基本的理性,都不可能相信这篇作文的作者,会和阅卷大组组长有“师生关系”,或者作者就是在迎合阅卷大组组长的口味。浙江全省有25万名考生,一篇高考作文,要到审查组,被组长看到,概率如浙江写作学会的声明,可能不足千分之一。这篇被舆论关注的满分作文,如果两名阅卷老师打分一个39分、另一个40分,也就不会有第三名老师阅卷,更不可能进入审查程序。怎么就变为了这名作者和组长是师生?

这是典型的胡搅蛮缠,可是却深得“阴谋论者”喜欢。高考试卷是将所有考生的信息屏蔽的,阅卷者根本不知道考生的信息,而且,参加阅卷者也众多,要让某篇作文碰上某个阅卷者,这一概率极少极小。在现实中,我们知道有艺考专业校考托评委老师的招生丑闻,那是因为评委可直接面对考生;却没有托高考阅卷老师的丑闻,这是因为高考阅卷老师根本不可能在阅卷时作假,这已属于基本常识。

满分作文会给考生示范,令考生模仿,这是一些网友反对阅卷组给这篇作文满分的理由之一。浙江的高考满分作文,在这些网友眼里,似乎变为了只有这一篇,真实的情况是,每年有数十篇,甚至上百篇满分作文,如果每篇都给考生示范,有多少示范?考生会模仿满分作文不假,但是,就是模仿,也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而不是瞎模仿。《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恰恰是考生最不能模仿的作文。模仿不是有网友所说的在文章里夹杂几个生僻字和几句名人名言就可以了。

阅卷组长出书、讲座,涉及利益输送吗?

也基于以上基本常识,对于作文阅卷组长出书,考生和家长并不觉得就泄露了机密。如果这样,这本书还不洛阳纸贵,每名考生一本,花59元(网友扒出的陈建新主编的作文指导书定价)就可获得高分了?从专业角度看,参与阅卷的老师出有关作文指导的书,并不会导致高考不公平,从积极角度看,这也是服务学校老师、考生进一步了解高考阅卷标准。考生和家长有了解高考阅卷的需求,如果禁止阅卷老师进行讲解、点评,谁来解读高考阅卷?

有一些网友,是把阅卷者和命题者混淆了,甚至怀疑是阅卷组组长把作文题目泄露给了作者。通常而言,由于命题老师存在泄露命题的可能性,因此,对命题老师的管理很严,不能以命题者身份出书,参与培训活动,要对命题身份保密。而对于阅卷老师,由于不可能在阅卷时作弊,给自己认识的学生打分,因此,并没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事实上,很多中学教师就是阅卷老师,他们评阅了谁的试卷,根本不知道。

至于阅卷老师应邀参加作文讲座,这同样不涉及高考公平,利益输送。难道听他一次讲座,高考成绩就会提高?而且,其所谈的高考阅卷标准,也是公开的,只不过会结合具体的阅卷经验进行解读而已。有网友扒出的陈建新参加的作文讲座,其实是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发起并主办的,全名为“新少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举办的“超级作文课”,总共10讲,请了10名专家授课。这属于媒体举行的公益活动,并非他自己举办培训班。如果是他自己办班,以作文阅卷大组组长进行宣传,那培训班可能涉嫌违规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满分作文的非理性、非专业关注,还有不少是因为对当前的应试作文倾向不满,认为考生可以迎合阅卷考试,套题、宿构,阅卷老师的口味会对作文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满分作文”事件加以演绎。而这并不能解决应试作文的问题。应试作文源于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老师教学生作文,学生学写作文,都想着怎样获得高分,而非真正培养语文素养。高考考试的首要目的,也是把学生按分数分出高低,而非评出学生的素养、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改变高考的功能。应该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而不是唯一的指标,大学在招生时,要结合高考成绩、中学学业表现、大学面试考察评价、录取学生。如此,才能让高考重视考察学生的素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