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明天开考。今年高考考生1071万,说这是影响千万家庭的考试,一点不为过。基于往年的高考情况,加之今年受疫情影响,高考延期一个月,疫情下的高考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高考,考生和家长要屏蔽不良信息,避免被这些信息影响甚至误导,徒生焦虑。
总体看来,高考期间和考后等分数公布期间,考生和家长经常会被如下一些信息误导。
一是考题难易争议。每年高考期间,总会有针对各科题目难度的热议。尤其是某套全国卷,或者地方卷出得“很难”,往往会遭遇“炮轰”以及各种“吐槽”。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高考生的复习不像往年高考生那样有节奏和完整,因此,有不少家长希望今年高考题目出得简单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考生反映某科考题出得很难,必定会引起广泛关注,质疑命题者根本不管学生。
事实上,在分省按计划录取的高考录取制度下,高校录取学生,依据的并不是考生绝对的考分,而是在全省范围内的名次。考题难,大家都难,整体考分降低,但只要你的名次高,照样可以进不错的学校;反之,考题简单,所有考生考分都提高,可分数提高了,自己的名次没提高,还是无法进自己想进的学校。简单来说,两次考试,满分都是750分,一次考试一名考生考了600分,排名第1万名,而另一次考试,考生只考了560分,排名却是5000名,显然,考生后一次考试考得好,虽然他得分低,但名次高。“名次比分数更重要”这个道理,很多考生和家长从上小学时就知道,但到了高考考场却“忘记了”。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只要命题不超纲,有难度是十分正常的。考生也不要因为某门科目考得难,就失去信心,你是在和这次参加考试的考生同场进行竞争。
二是预测录取分数。在高考还没有开考之前,就有一些人在煞有其事地预测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了,高考一结束,预测者更多,诸如省一本线会是多少,某校录取分数会是多少。这种预测并无价值。每年的录取控制线,是由招生计划与考生的考试情况决定的,比如第一批次文科招1万人,按1:1.2划线,是将所有文科考生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排序,第1.2万名文科考生的分数就是文科第一批次控制线。在高考分数没有公布之前,谁知道第1.2万名文科生的分数?同样,高校的投档、录取分数线,也是由招生计划与填报该校志愿考生的考试情况决定的,如某校在一省招理科生100名,按1:1投档,最后一名投进这所学校的考生的分数,就是该校的投档线。在高考志愿还没有填报时,怎么就知道了学校的投档线、录取线?
考生和家长只要搞清楚高考录取规则,就会知道所谓的预测录取分数,纯属忽悠,就连高校招生人员都不可能知道本校的投档、录取分数会是多少。之所以这类预测层出不穷,还受到有的家长追捧,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录取规则。考生根据高考成绩填报志愿,一要依据本人在全省范围内的名次,二要参考往年高校招生的情况(在全省的录取名次),并结合今年的招生计划变化进行。
三是评卷、招生“内幕信息”。7月4日,教育部提醒考生明辨4类“高考谣言”及案例,包括切忌盲信“神押题”、“内部指标”、“判卷内幕”等。这是有针对性的。每年高考期间,都会有一些家长受“内部指标”、“判卷内幕”的蛊惑而受骗上当。其实,家长与其把时间放在打听这些消息,运作孩子怎样低分上好大学上,还不如认真吃透高考录取政策,了解大学和专业信息,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校。而如果遇到有人推销这类“服务”,应该第一时间报警,这是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也是维护高考公平。
四是新高考炒作与焦虑。今年是湖北、广东等8省传统高考的最后一次高考,对此,有的培训机构、自媒体平台渲染今年考不好,明年就不能复读了,或者复读更难了。有的家长信以为真,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这种说法完全就是胡扯,实施新高考后,根本不影响复读,在3+1+2模式下,复读生既可以选择传统文科组合,也可选择传统理科组合,还可以调整自己的科目组合,如原来的理科生,在首选物理后,可以调整化生选择,选择地理、政治,何来不能复读,复读更难之说?
概而言之,考生和家长要了解准确、全面、客观的高考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公开的,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而媒体、培训机构应该做到坚持专业性,不能为吸引眼球,搞炒作和噱头,刺激焦虑情绪。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