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高校确实有腐败,任何有不受约束权力的地方,就容易滋生腐败,高校也不例外。但高校绝对不是腐败的重灾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要说“重灾区”,就要比较,就得有数字依据。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腐败的有几家?说高校是“重灾区”,是跟哪里比?直接这么“扣帽子”是不负责任的说法。京华时报3月3日)

葛剑雄委员这样的说法,并不新鲜。去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就曾针对记者的提问——高校是不是腐败重灾区”?斩钉截铁地回答:“高校绝不是腐败‘重灾区’。”龚克说,大量高校腐败案件之所以与建设新校区有关,就是因为土地招标、招工和建材使用都存在“渔利”空间。但不能因一些曝光个案,就质疑高校是腐败“重灾区”。

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维护高校形象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针对社会关注的高校腐败问题,代表、委员所做的,不应该是为高校腐败问题辩护,而应该提出治理的方案,让高校远离贪腐,不是与社会其它机构比谁更腐,而是让高校起“社会灯塔”的作用。

高校贪腐情况严不严重?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15年共通报了34所高校的53名领导。截至2015年12月31日,据公开信息显示,已有11人被“双开”,6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另有8人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6人正接受组织调查。2014年,除党校及农科院等机构外,直接被通报的高校领导总数达到27人。若加上党校、农科院等及地方纪委通报的高校腐败案件,高校腐败领导人数则近40人。而早在2001年,媒体就曾聚焦高校腐败,报道称,1990年之后的10年,北京市海淀区内32所院校中,一半染上了腐败病毒。24起案件26人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陕西省查办的高校腐败案件3661人,其中处级干部22

2015年一年在中纪委网站上公开通报的高校就达30多所,占所有高校1%以上的比例,这样的比例不高吗?——这还只是针对高校领导,不涉及高校中的中层干部,同时也是不完全统计——这样的数据难道还不能显示高校腐败问题十分严重?代表委员所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虽然高校存在贪腐问题,可是,其他领域也有贪腐,相比其他领域的贪腐,高校的贪腐算不得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难道其他领域存在贪腐,对高校的贪腐,就可心安理得、不以为意吗?这样的高校,能承载社会的期望,引领社会吗?

事实上,不论是中纪委,还是教育部,都把反腐倡廉作为治理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育系统重点领域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高校招生转学过程中的问题仍然突出,基建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套取挪用科研经费问题较为严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利益输送问题。这对高校的贪腐应当说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而公众对高校的贪腐的敏感度,也是要高于对政府官员贪腐的敏感度的,道理很简单,在公众心目中,高校还是“象牙塔”,比较神圣的,而且,高校领导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素质、觉悟也更高——教育部也反复强调高校领导要自律。如果高校都被贪腐侵蚀,那大学精神将迷失,教育公平就会失去根基,因此,近年来发生在一所高校的招生腐败案,会产生全国性的影响。为此,对于高校的贪腐,负责的态度,应当是坚持问题导向,承认高校贪腐的事实,而不是采取淡化问题、回避问题的态度。遏制高校贪腐最重要的措施,应该是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改革,要坚定地推进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分离,在学校内实行民主管理,防止权力掌握在少数、个别人身上被滥用,这既会制造贪腐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会让大学办学被行政因素干涉、影响,偏离教育与学术的轨道,也影响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的推进,公众普遍质疑,把办学自主权落实给高校,如果行政权力不被制约,大学没有现代治理结构,会制造更多的教育腐败、学术腐败。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400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