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教育部25日联合对外发文启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国家对高校投入将更突出公平公正,强化政策和绩效导向,从整体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新华网11月26日)
据报道,此次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基本支出体系。在现行生均定额体系基础上,逐步建立每所中央高校本科生均拨款总额2—3年内相对稳定机制。二是重构项目支出体系。调整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合理的项目,归并功能相近的项目,保留运行较好的项目,将原先13个项目优化整合为6大项目。舆论普遍认为,新的预算拨款制度,尤其是重构项目支出体系,将打破原来拨款制度造成的“身份固化”、竞争力缺乏、交叉重叠,所有优质办学资源过度向少数重点建设学校集中的问题,学校将不再以整体身份获得重点投入,那些办出特色的学校、学科,也可获得项目重点支持,此举可倒逼高校走特色办学之路。
如果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当然最好不过。此前的985工程、211工程,都因是对学校整体投入(对入选工程的学校重点投资),而给学校贴上身份标签,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制造学校的不平等竞争。前不久国家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已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希望在高等教育发展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但是,重构项目支出体系,不意味着竞争机制就能自动形成,必须在调整支出项目的同时,改革项目管理、评价机制。
我国对高校的项目支出,是采取立项审批方式,从本质上说,这是对项目进行行政评审、评价,一方面,由于由行政部门主导,在评审时难以排除行政因素干扰,政府部门会通过评审,介入干预学校的办学,而高校往往把入选项目,视为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的认可,还没有启动项目工作,就把入选作为办学荣誉,这也是985、211“身份化”、“标签化”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掌握拨款权,因此,学校把很多精力用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中,所谓“跑部钱进”,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弄虚作假、形式主义问题。
如果只调整支出项目,而不改革这种立项审批方式,很难消除此前存在于政府支出项目中的问题。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到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明确要求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就应该取消行政评审、评价,将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具体而言,不应该再由政府部门主导对高校申请项目的评审,而应该由专业评价机构,独立按教育和学术标准评审,与此同时,对于学校的办学绩效,也不能由行政部门制订指标,再由行政部门组织考核、评价,把评价结果与拨款挂钩,这只有逼迫学校急功近利,围着功利的指标办学,而无法自由办学,办出个性和特色,在对学校进行评价时,也应该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价。
从这一角度看,如果能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把预算拨款制度改革作为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重要部分,这并非倒逼学校改革办出特色,而是给学校更好的办学环境,减少政府部门通过拨款权对学校办学进行的干扰,把更多自主权给大学,这是大学办出特色和个性的关键。

0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