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己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基金”),任教于一所部属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胡峰(化名)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农业工程专业博士李明则发了一篇博文,《十年磨一剑,祝贺自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而早在今年8月,一篇题为《范进中举式的青基胜利》的文章在网上流传,作者称申请到青年基金后体会到了“范进中举式的喜悦”,这种说法得到不少青椒的认同。(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
客观上说,青年基金的金额并不多——最多不超过30万,可是,为什么青年教师获得这一基金,像“中举”一样呢?这是因为,这不仅是科研经费的问题,更牵涉到职称评审,以及接下来申请新的课题,一名青年教师,获得青年基金,命运完全可能改变——与他能力差不多的青年教师,会因没有获得青年基金,一步落空,而步步落空。
国家设立青年基金的目的,是给青年教师、学者创造更好的学术环境,而现在出现少数获得立项者感觉如中举,没有获得者则备受煎熬的情况,走向了设立基金的反面,基金的作用的发生了异化。首先,基金的功能已从资助人才,变为评价人才的指标。本来,青年教师获得基金支持,应该用这笔经费投入研究,基金设立方、学校应关注教师的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但现在,只要获得基金,还没有开展研究,没取得任何成果,教师所在大学,就把“获得基金”作为青年教师的荣誉,并把这作为评审职称的重要指标,这无疑是极为荒谬的,导致大家重立项,轻研究。其他的科研项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其次,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中,有科研项目者,往往容易在下一次申请中,再次获得项目,而此前没有获得科研项目者,则节节败退。主要的原因是,科研项目的立项,倾向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从道理上讲,在新的科研项目申请中,应该对所有申请者一视同仁,谁能做出成果,就给谁,但是,在对申请者进行评审时,他以前申请课题情况,以及拥有的学术头衔,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这导致科研经费朝少数人聚集,这也是国家设立青年基金的原因——青年在和有学术头衔的“大牛”们竞争时,处于劣势,但是,青年基金,并没有摆脱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
我国的科研评价制度之下,存在十分明显的“马太效应”,获得科研经费资助者,借助经费支持获得的研究成果,加上获得项目的“资本”,将逐渐拉开和没有获得项目的距离,这并不利于激励所有青年人才进取。在笔者看来,我国大学在进行职称评审时,必须取消获得基金项目这样的指标——这不代表教师的学术贡献,而应该关注青年教师真正的学术贡献,按理,对于那些获得没有获得经费支持却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和有科研项目一样科研成果的,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但现在却恰恰相反。国家也应该明确,不能把获得项目、入选计划,作为学者的成就,其实,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这些现在成为学者的头衔,是很不应该的,因为这些学者都只是入选计划、获得计划的经费支持,怎能把入选计划变成为学者的身份,这会制造学术等级和特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