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高职院校招生压力已经由来很久,这几年,一直出现计划多、考生少的局面,今年甚至出现了高职高专批二志愿8个计划争一个考生的现象。 但是,在压力的另一面,有些高职院校的招生,不降反增,不管是在计划招生人数还是在实际录取人数、报到人数方面,都保持着较高的数量和较大的规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这4所学校的录取数都维持在8000人左右, 这几所学校的招生“硕果”,被业内称为高职里的“巨无霸”。(中国青年报9月14日)

     能够在其他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危机的情况下,保持这么大的招生规模,且报到率在90%以上,这表明高职院校,只要办好,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仅以招生规模来评价高职是不是“巨无霸”,会让高职院校摆脱不了规模办学路线,而规模办学路线,恰是我国一些高职陷入当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学校重视规模,却忽视了质量和特色,在学生选择更加多元的情况下,就被抛弃。

    这几所高职院校,虽然招生规模很大,但是,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学校是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来,且历史悠久。比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在6所国家和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表面上看,学校的招生规模很大,而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历史,其实并不大,这不像有的高职院校,举办历史不长,却一下子招生五六千人,这种招生规模的膨胀,是很难保障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的。近年来陷入招生困境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属于此前招生规模速度扩大的这种类型。

    不是说高职就不可以扩大招生规模——由于高职院校实行大众化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招生,是可以比综合性本科院校的规模更大的,但是,招生的规模,要由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师资、课程、实训等决定。有的高职院校,在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高(2012年为15%)的情况下,迅速扩大招生规模,招生情况也不错,但却埋下了发展的隐患——师资、课程、实训跟不上,导致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较低,甚至质疑学校办学“空心化”。这类高职院校,回报给学生的只有一张高职学历,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获得多少知识以及技能培训。

    很显然,随着“学历供给量”增加(2014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7.5%),当本科学历都不再吃香时,如果高职院校,还只能给学生一张高职学历文凭,学校是很难维持原有的招生规模的。大批高职院校招生萎缩,就在意料之中。但遗憾的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反思自身的办学原因,而把萎缩的原因,归于社会的学历情结,觉得是因为高职学历太低,而导致招生不理想。进而,这些高职院校打着怎样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算盘,要么想着升本,要么想着和本科院校合作培养高职本科学生。

    说实在的,这条论根本走不通,是饮鸩止渴。在目前的招生中,有的二本、三本院校的招生分数,还不如高职院校分数,已经充分说明,虽然社会还存在学历情结,可是,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已经难以维系,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关注的是教育的质量和特色,而不是为拿一张文凭。更重要的是,这严重背离高职院校办学的定位,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而不能以学历为导向。以学历为导向的高职,只会跟在综合性、学术型院校背后,上不上,下不下。学校办学艰难,学生出路也艰难。

    事实上,高职只有淡化学历导向办学,才能走出新路。目前,我国大多高职办学,都还实行计划招生,进行学历教育,今后,高职院校除进行学历教育之外,还应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即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技能,这可拓宽高职的办学道路,也检验高职的成色——在不能给求学人员一张文凭的情况下,高职靠什么来吸引受教育者。只有学校办学有特色,受教育者为学到技能争相报考、选择,能起到行业办学标杆作用的高职院校,才是行业真正的“巨无霸”。

0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