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教育部网站11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招生应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

从过去三年来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看,我国的研究生规模还在增大,但是,增幅有所放缓。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58.97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增长5.27%;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增长3.68%;2014年研究生招生62.13万人,比上年增加0.99万人,增长1.63%。研究生规模增幅减少,一定程度表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控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取得成效,但是,在具体办学中,我国一些高校还有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冲动。研究生招生要做到宁缺无滥,除了在招生中严格掌握录取标准外,更需要高校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实力,理性确定招生规模,不能为追求教育生教育规模、硕士点数量,以及让一些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而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降低研究生招生标准和培养标准。

总体看来,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呈现冷热不均的“两极化”特点,985高校、211院校研究生招生比较“红火”,而非985、211院校的招生,就有些“冷清”,这些高校又主要为近年来刚升本获得硕士学士点的高校,在招生中往往是名校的“备胎”,需要在研究生招生中靠调剂才能勉强招满。由于报考生源不足,就有降低录取标准的冲动,对此,教育部明确规定“对破格复试、参加专项计划、享受初试加分或照顾政策的考生相关情况,在公布考生名单时应进行说明”,同时限制调剂的条件,比如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但这种靠行政部门的规定来保证录取的质量的做法,总归不是长久之计。一些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遇冷,除了考生有“名校情结”,希望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学历身份”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形成特色,难以对考生构成吸引力。这需要这些高校针对招生情况进行办学上的反思。

其一,本校是否有必要进行研究生教育?我国一些刚升学本科的院校,是把开展研究生教育,有多少硕士点和博士点,作为办学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指标的,这导致学校定位模糊,跟在一批研究型大学之后“亦步亦趋”,其实,大学并不一定要举办研究生教育,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在自己的定位上办出一流,美国很多文理学院,就没有研究生教育,但一流的本科教学,让学校获得声誉。一些本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的高校,就追求举办研究生教育,招生不理想在意料之中,而且这些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也令人忧虑。

其二,学校举办的研究生教育,是否具有特色?是因学校发展定位举办研究生教育,还是因人(领导和导师)追求研究生教育?作为非985、211院校,举办研究生教育,要与985、211高校竞争,只有凭借教育的质量和特色,假如学校举办的研究生教育,就和985、211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考生们自然不会选择。我国非985、211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有相当部分是专业硕士,这是能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的,可是,在专业硕士教育方面,办出特色的学校并不多,不能让考生一提起某所学校,就想到它的某一个专业,在全国排在前列,就像美国大学那样,有的学校总体排名靠后,可是,某个专业,都办得一流。

只有坚持学校的办学定位,追求办学的特色和高质量,才能真正做到招生的宁缺毋滥,以及培养的高标准。我国高校追求“高大全”,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办学上水平的追求,根源在于对大学的评价主要是行政评价,而行政评价过于功利,这导向学校办学者急功近利,忽视学校内涵发展。这都要求大学在获得充分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在内部推进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来负责学校的教育发展战略,制订招生和培养标准。

0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