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又到开学,有关赶在9月1日前剖腹产子的“新闻”又见诸媒体。据报道,开学之际,不但学校里忙起来了,连医院产房也忙起来了:一些准家长在医院里扎堆生孩子,为的是赶上“9月1日前出生”,有的甚至不惜“杀鸡取卵”、强行要求医生剖宫产。


其实,这样的“新闻”在10多年前就出现了,每年只是换个地点换个主角再“旧闻”重提一遍。对此,大家无外乎在批评家长不理性、“太疯狂”的同时,讨论目前的入学时间限制,认为截止8月31日,年满6周岁的入学年龄限制并不科学——9月1日出生,和8月31日出生,有多大差别,为何就要晚一年入学?希望能实行“弹性入学”,以此缓解家长的焦虑。

在欧美,不少国家就实行“弹性入学”规定,最早可以在5岁,最迟到7、8岁,由监护人根据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决定入学时间。这是比较人性化,也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有的孩子发育早,可早一些入学,而有的孩子发育相对较晚,则可晚一些入学,一刀切的年满6周岁入学,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法也允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迟上学年限,可是,在具体执行时,基本上是一刀切,另外,对于提前入学,限制比较严格。

那么,在我国是否可以实行“弹性入学”呢?看来很难。倒不是教育资源的问题,弹性入学会让每年的学位需求发生变化,但不至于“突变”,教育部门只需做好规划,完全可以应对。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实行“弹性入学”,更多家长会提前孩子入学时间,而不是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决定入学时间。在家长疯狂到“剖腹产”让孩子提前出生以早一年入学的情况下,要求家长理性选择孩子入学时间,难度不小。

家长的“不理性”,根源在于“不输在起跑线”的意识。当前,我国的教育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之下,已异化为竞技教育,就是把所有学生纳入一个跑道竞争,故而有起跑线一说,为了让孩子在同一条跑道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很多家长的“战略”就是让孩子早学、多学。这让孩子过早陷入沉重的学业负担中。

要让“弹性入学”具有现实可行性,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实行多元评价。只有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受教育者才会根据个性、兴趣做出适合自身的多元选择。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实行“弹性入学”,就因实行多元评价,尤其是大学,并不以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学生,这給学生的个性、兴趣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也让每个家长,更关注孩子个体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孩子身上。

对此,也许有人觉得,一个“弹性入学”,怎么又扯出改革评价体系的问题?要改革评价体系,不是更难吗?对于我国的教育问题,还真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有系统思维。只改局部而不针对系统性问题进行改革,是很难起到多大效果的。近年来,我国在局部,做了不少教育改革尝试,比如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可这些改革,都雷声大雨点小,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业压力没有减轻,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也没多大改观,因此,必须从整个教育面对的系统性问题着手。如果没有针对评价体系动真格的改革,为提前入学的“剖腹产子”旧闻还会不断“新生”,长期霸占媒体的版面,家长们还会把“不输在起跑线”演绎到极致。

 

 

0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