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中国青年报和澎湃新闻针对高职院校不安于姓“职”,一心想往“高”发展,忽视技能教育,重视数学、外语,把升本率作为重要办学目标的报道,引起社会对高职办学定位偏差,染上“高烧”症状的关注。


其实,高职“高烧”已不是什么新闻,媒体的报道,不过是再一次向社会公众呈现当前高职办学所处的尴尬地位,希望让高职“退烧”,健康发展。可和以前历次针对类似问题的报道所引起的舆论反映一样,针对“病症”,与之相关的各方,不是从自身的责任出发,为“退烧”尽力,而是互相指责,是谁造成了“高烧”,都把自己的责任变得次要,甚至完全推卸责任。按照这种态度来应对高职“高烧”症,将难找到治疗的办法。


高职院校办学者认为,“高烧”是不争的事实,可学校办学者有说不出的苦衷,不追求上层次,不提高专升本率,学校将很难生存。在地方政府看重学校的层次、受教育者在乎高学历的当下,一心安于“职业教育”定位的高职院校,恐怕在还没有办出特色之前,就被淘汰了,学校领导会被上级部门换掉——所谓不换脑筋就换人,受教育也会抛弃学校,你能教給学生过硬的技能有什么了不起,更多受教育者希望拿到的是高文凭。


高职院校办学者把“高烧”的责任,推给了政府和社会,可政府和社会并不买账。针对高职院校追求上层次,政府官员批评是学校办学者急功近利,总想尽快出政绩,因为提高学历层次,比培育学校特色,在目前更容易些,有一些校领导,就把在自己任期内,将学校升格为本科,或者至少和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培养本科生,作为任期目标。这种观念不变,纵有政府部门要求学校安于定位,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国家不是已经制订战略,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进行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吗?有多少地方本科院校心甘情愿转?因此,要“退烧”,该从高职院校自己做起。


关注高职院校“高烧”的社会舆论,则把“高烧”的病因,主要归为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却忽视一个基本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国民心中,有多少人,把高职视为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一样地位和价值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来是和普通高等教育平行发展的类型,可在我国社会,这变为一个层次,而且,扮演着对受教育者进行“分层”的功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往往会被贴上“差生”、“低人一等”的标签。在我国社会,时下流行的观念是阶层流动,舆论普遍认为,一个人只有进名校、接受精英教育,才有进入“上流社会”成为“人上人”的可能。可以说,所有持有这类观念的人,对高职不进行职业教育,而想着进行通识教育、精英教育,都有责任。换言之,高职“高烧”,是我国社会学历高烧的症状之一。


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单把责任推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难以自愈,而高职院校不反思自身原因,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政府和社会环境,而且,以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为学校不安于定位找借口,那“高烧”症状很可能愈发严重。必须意识到,高职“高烧”既是学校病,又是教育病,还是社会病,这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共同治理,不能互相推诿。


在笔者看来,政府自上而下的系统改革和学校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推动,是让高职院校“退烧”最关键的两方面。对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已制订整体方案,问题在于,在关键领域,还有待突破,按照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要求,政府必须把办学自主权和评价权放权給学校和社会专业机构,但目前看来,放权进展并不顺利,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还用传统思路管教育、介入学校办学,严格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是政府在办学,学校没有自主权,所谓高职“高烧”,在一些地方,是办学和学历教育“大跃进”。要退烧,需要政府把伸得过长的手缩回来。


高职院校,则要改变传统的等靠要办学思维,尤其是等政府指令办学。对于高职存在的问题,高职办学者要意识到,主动面对才能赢得主动,国家改革方案,目前推进比较缓慢,但改革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学校在办学时,出于眼下的功利目的,还是继续以前那一套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这些学校很可能被“高烧”“烧死”。其实,高职院校的作为,也会影响到政府的放权。当前,政府不放权的一大理由是,学校没有自主办学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健康的办学理念,如果学校能提高治理能力,这也会促进政府放权。


高职的“高烧”,和其他教育问题一样,都是目前教育管理制度、社会舆论和学校办学理念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而不能各说各话,推卸自身责任。我国的高职“高烧”已经烧了很多年了,可还不见退烧迹象,对于“高烧”现象,每一次讨论,都是政府、学校各执一词,讨论之后,问题依旧,最终受害的还是高职的健康发展。

0

话题:



0

推荐

熊丙奇

熊丙奇

39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文章